冷战时期,苏美两国在太空竞赛中,总是各占先机。
苏联率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,又在载人航天飞行上赢得了先行者地位。在航天器探测火星的行动中,美国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;而苏联的航天器,却消失在茫茫的火星尘暴中间。后来,美国人利用土星系列火箭的强大推力,实施阿波罗计划,数次把宇航员送上月球,更在全世界面前出尽了风头。
苏联又在空间站的建造上挽回了颜面。
1971年4月19日,一枚质子号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升空,把世界上第一座试验性空间站礼炮1号送入了地球轨道。空间站之所以命名为“礼炮”,寄寓了纪念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十周年的意思在里面。礼炮1号长13米,最大直径4米,由工作舱、对接过渡舱和服务舱三部分组成。礼炮1号发射升空四天后,载有三名宇航员的联盟号飞船升空,与礼炮1号对接成功。但宇航员无论如何也打不开礼炮1号的舱门,在联合飞行了五个多小时后,联盟号只好返回地面。一个多月后,联盟号再次起飞。这回,三名宇航员打开了舱门,进入了礼炮1号圆筒状的舱室。那时,苏联电视台每天都有格奥尔基·多勃罗沃利斯基等三人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情况的实况画面。只是那时中国的电视时代尚未到来,加上中苏两国处于全方位的对立状态,中国公众对这些情况基本没有了解。三名宇航员在空间站中工作了二十三天,进行了天文观测、生物医学实验和远距离摄影。
但是,悲剧却在宇航员们乘联盟11号飞船返回地球时发生了。
联盟11号脱离空间站,点火进入大气层后,便与地面指挥中心失去了通信联络。当飞船软着陆于哈萨克斯坦的草原上时,人们发现三名宇航员坐在座位上,身旁放着工作日志、实验资料、装着生物标本的容器……人们难以相信,三位面容安详的宇航员已经停止了呼吸。最后的调查结果证明,事故的原因是飞船座舱的密封出了问题,使舱内气压急剧下降,宇航员因缺氧,体内血压急剧升高,血液突然冲入大脑,引起脑血栓而死亡。科学家认为,是舱内一个阀门漏气,使座舱在一分钟内失去了维生所需的宝贵空气,而宇航员要拧紧这个阀门,最快也需要两分钟时间!这和后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一样,都是因为小小的缺陷而造成的巨大悲剧。
到1982年为止,苏联一共发射了7个礼炮号空间站。
后期的礼炮号空间站有了很大改进,并设有两个对接舱口,可同时接靠两艘飞船。客船是联盟号,载来一批又一批的宇航员,货船则是进步号飞船,运来食品、燃料、水和氧气等维生的必需品。其中仅礼炮6号便先后有16艘联盟号飞船和12艘货船,共有16批三十三名宇航员在空间站工作。
正是在礼炮号空间站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,新一代的空间站和平号应运而生。其设计思想,就是一步步靠近太空科学家们“长寿命轨道联合体”的构想。和平号主体由工作舱、过渡舱和非密封舱组成。对接口也由礼炮号的两个发展为6个。从而在保证了载人飞船与货运飞船的停靠外,还可以并联4个专用舱,从而组装成一个大型的轨道联合体。使更多的科学实验项目得以在上面展开。
和平号发射升空的时间是1986年3月13日;而就在此前不久,1月28日,太空征服史上另一个重大的悲剧刚刚在美国卡拉维拉尔角上演。挑战者号爆炸,七名宇航员捐躯太空,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成了一堆碎片。于是,和平号空间站的成功发射,更让苏联挣足了脸面。
这次悲剧也像礼炮1号空间站宇航员返程事故一样,也是由于设计上的一个小小缺陷,一只经不起严寒的橡胶垫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