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时的商王,虽然号称是天下共主,但实际上周边大小诸侯都在各自为政。搜索: 玩家书域 cqwanjia.com 本文免费阅读时任周族首领季历,自幼便才德出众,深得其父姬亶的赏识与重用。
而姬亶是轩辕黄帝第十七世孙,乃是周祖后稷的第十二世孙,姬亶远见卓识,复修后稷、公刘之业,推行“务耕织、行地宜”的农政,麾下百姓“行者有资,居者有畜积,民赖其庆”,此乃兴旺之基。
如今西岐能有今日之盛,也全赖姬亶为后世奠定的基石。
此前周族的族地在豳地,因戎狄威逼这才迁至岐山一带的周原,而后在此地建立了诸侯国,并且得到了商王朝的认可,随后逐渐发展壮大。
故而姬亶也是“周族”历史上有名的贤王,姬亶去世之后,将王位传给了三子季历。至于季历的两个兄长,早年时知晓自己与王位无缘,便奔逃至江南一带,故而季历继位时也没有什么阻碍。
其实当年姬亶之所以要立季历为储君,除了是季历是他三个儿子之中最为贤明的之外,主要还是因为季历有一个儿子姬昌,最得姬亶之心,认为他有圣瑞之兆,并且在人前毫不掩饰的称赞:如果我的的后代之中,有能成大事的,应当就是昌了!
也正是因此,季历的两位兄长,太伯和虞仲便直接离家而走,以防自己成为季历与姬昌继位的阻碍,而招致祸患。
季历继位之后,依旧是笃行遵循其父姬亶之法,笃行仁义...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与商王朝的联系,最终入朝觐见当时的商王武乙,并且受到了商王的赏赐。
因当年周族是被戎狄威逼才离开了祖地,故而在积蓄了足够强大的力量之后,季历便开始对西方戎狄展开了大规模的征伐。
武乙三十五年时,季历“伐西落鬼戎,俘十二翟王”,一时风头无量,真正在西岐站稳了脚跟,成为了雄踞一方的大诸侯,甚至隐隐威胁到了商王朝统治地位。
商王朝武乙驾崩,文丁登基之后,季历又先后征伐燕京之戎、余无之戎,翳徒之戎,可谓是战功赫赫,西方许多小诸侯都因此臣服于季历,也正是因此,商王便也承认了季历西方霸主的地位。
但也正是季历的强大,让商王文丁感受到了不安,再加上有人告密,说季历有不臣之心,这让商王文丁对其便更加忌惮。
为了遏制季历继续发展,商王文丁先敕封季历为商之“牧师”,既为殷商西部的众诸侯之长,并且有诸多赏赐,来使季历放松警惕,而后便以封赏为名,邀请季历入朝...名义上要敕封季历为“方伯”,但实际上则是将其软禁起来。
而季历本身并没有要反叛殷商的想法,蒙此冤屈,不堪受辱,一气之下,便自尽身亡,以证自己的清白。商王文丁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季历,便下诏敕封姬昌为西伯侯,从此永镇西岐。
只是当时季历忽然身亡,姬昌年幼,虽然颇有贤名,但毕竟难以服众,加之西岐大族盘根接错,让原本势头高歌猛进的西岐,确实也进入到了发展的停滞期。
一来是内部纷争不断,二来是西岐大族都想要通过姬昌来把持西岐大权,三来还有周边的小诸侯虎视眈眈,想要从失去了季历的西岐身上咬下一口肉来...西岐的实力能够维持住不倒退,已经是难能可贵了。
季历之死,其实在殷商朝廷之中,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,再加上时间久远,此中恩怨已经很少再有人提及了。
便是纣王此前对此事也知之甚少,闻太师当年虽然也只是初入朝廷,但他身为三朝元老,对此事还是略知一二的。故而将其中详尽,也都讲给了纣王知晓。
为什么闻太师对西岐,尤其是姬昌一直不放心?就是因为有此“杀父之仇”。别看《封神演义》之中将姬昌描述得十分“忠义”,他心中究竟如何想,恐怕旁人也不能知道。
不过纣王对西伯侯信重,也有自己的理由,当年就是因为文丁误会了季历,才含冤而死。如果旧事重演,那对于商王朝的信誉,那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。
人无信不立,朝廷也是一样。
“况且当年先祖文丁也只是将季历囚禁在朝歌,并没有真要对他下杀手。”纣王向闻太师说道:“与其说怨恨朝廷,或许那个诬告季历谋反的,才是西伯侯真正的敌人。”
“西伯侯乃是当世贤良。”纣王沉声说道:“孤信他。”
“如果他当真图谋不轨呢?”闻太师当时就提出了疑问。
而纣王信心十足,“那孤领兵灭西岐的时候,他就不能有什么怨言了。”
闻太师想了想,确实也是这个道理。况且当年文丁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否则也不可能在季历死后,还让姬昌继位...早就趁着西岐内部不稳,趁虚而入了。
但换一句话说,闻太师也认为文丁多少有些优柔寡断,如果当年一鼓作气,趁此机会坐实了季历谋反之说,将西岐之地彻底征服...也并非是不可。
此言当年并非没有人觐见,但最终还是被商王否决,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,贸然开启战争的风险太大。
当时的殷商朝廷,虽然国力有所恢复,也有足够的兵力去征伐西岐,但其余诸侯之地就难以防范,一旦这些诸侯生出祸心,那么对于殷商朝廷来说,无疑是将自己置于险地之中。
相对而言,反而是放任姬昌继位,让西岐内部之中的矛盾爆发,是当下最好的选择。
事实上也是如此,在姬昌刚继位的那一段时间之内,西岐一带的诸侯国,还真没有给朝廷找过什么麻烦,而随着姬昌逐渐树立威信,掌控权势...西岐一带也就渐渐平稳了下来。
要不然说姬昌有“圣贤”之相,他不仅平息了内忧外患,甚至还能让西方的诸侯进一步归顺西岐,这是连他父亲都没能做到的事情。
他父亲只能说是以武力征服西方的诸侯国,而姬昌则是真正以其仁德使得诸侯归顺,若论这一点...便是纣王自己都自愧不如。
因为他能让如今的诸侯臣服,也是全凭兵马打下来的。故而不论姬昌是否有反心,纣王对其都是十分钦佩的。
姬昌难道不知道自己父亲当年死亡的真相么?
他自然是清楚的,只是有些时候身不由己,许多时候并非是自己想做,就能做的。
而这一日,又有人在旧事重提。
“几位公子。”散宜生在堂前对着伯邑考,姬发还有姬旦三位公子讲述着当年季历冤死朝歌之事,“事情就是这个样,当年老侯爷被殷商朝廷赚入朝歌,一去不回...最后我西岐只等到了老侯爷自尽身亡这简单四个字,除此之外...朝廷并没有给出丁点儿交代。”
三位公子的面色皆不相同。
伯邑考面色为难,面容之上隐含怒意,只是引而不发,还能克制;
二公子姬发已然拍案而起,怒声道:“怎会如此?”
反而是四公子姬旦神情一如往常,他只是看着散宜生,“大夫今日来寻我兄弟三人,难道就是想要说这些陈年旧事么?”
此言一出,散宜生还没有什么表示,一旁的姬发已经怒不可遏,扭头瞪着姬旦,“老四,你这话什么意思?祖父冤死朝歌,怎在你口中就成了陈年旧事?”
姬旦并没有理会姬发,他只是看着散宜生,又问了一遍,“按说此事吾等以往从未知晓过,也就是说,父亲并不希望我们知道这件事情...再换句话说,即便需要我们知道这件事情,也应当是父亲来告知吾等...而不是散大夫您。”
姬发只是容易冲动,并不代表他没脑子,听姬旦这样一说,他也瞬间就反应了过来,重新将目光对准了一旁的散宜生,正想要向散宜生质问的时候,姬发却忽然冷笑了一声,“问你,不如直接去问父亲。”
说罢,姬发便直接推门而走。
而伯邑考与姬旦,对姬发的行为都没有阻拦。
姬发如今在西岐的地位,其实颇为尴尬,因为他自从去了殷商为“质”,且从此表现出对殷商一副忠心耿耿的态度之后,便隐隐被剔除出了西岐核心。
不是说姬发忠于殷商朝廷有什么问题,主要是在当下社会之中,大家最根本的利益,还是要立足于家族。
否则,便是“自毁根基”。
但话又说回来了,所谓忠诚不绝对,便是绝对不忠诚,不论是什么家族,一旦被朝廷怀疑你有了异心,那基本上就离败亡不远了。
故而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,其实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。
季历之死,这件事情如果不深究,那么西岐与殷商之间的合作关系,便几乎没有什么破绽;可一旦这一件事情被重新摆在明面上,那问题便不是那么简单了。
首先来说,即便是纣王相信姬昌与西岐的忠心,但殷商朝廷的重臣们肯相信么?
其次,同样是纣王相信姬昌,可姬昌自己还敢相信,自己能够取得朝廷的信任么?
再次,即便是姬昌依旧对朝廷忠心不改,但姬昌怎么敢确认朝廷对自己是否信任呢?
要不然姬旦说散宜生居心不良呢,这位西岐的上大夫,从一开始就没想要让西岐,始终臣服于朝歌。即便是不能取而代之,也要自立为王。
故而在燃灯道人提出出走西洲的谋划时,散宜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,只可惜他虽然是西岐大族的代表,可并不能代表整个西岐的利益,尤其现在西伯侯还活着民心所向,故而散宜生想要有什么作为,也没有那么容易。
姬发离开之后就往父亲的房间去,这才走在半路上,便遇见了匆匆而来的申公豹,他瞧见了姬发当即就道一声:“二公子来的正好,快随贫道去见西伯侯。”
姬发有些发愣,不知道申公豹为何如此匆忙,但见他神情严肃,便知晓应当是出了什么大事,急忙跟上去的同时,也开口打听:“申道长,可是出了什么变故?”
申公豹也不瞒姬发,向他说道:“朝歌传来消息,老丞相商容亡故了。”
“哎呀!”
姬发一听这话,心中也是一颤,虽然他去到朝歌的时候,商容已经告老还乡,但因为商容还身负推广建造地方官学的重任,故而年幼时受过商容教导的太子殿下,会隔山差五的带着太子营中的将士前往商容的府上帮忙,这也算是对太子营将士们的一种行军拉练。
再一个,便是太子营中的将士,基本都是诸侯与总兵之子,即便是有些偏远地区的不识字,但经过在营中的学习,一个个不能说有夫子的才能,但在教授孩童识字,做个启蒙先生,还是绰绰有余的。
甚至有一些诸侯世子,因为体能不善,主动向太子殷郊请命,愿意留在地方上教导学生...对此,商容是一万个欢迎。
而在殷郊奏请父王之后,也得到了父王的首肯。
纣王当然也愿意让这些人去“支教”与“扫盲”,相对于在太子营中闭门操练,还是做些实务更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。
姬发就是因为自己的“文化”水平在太子营中处在一个独一档的位置,故而深得商容喜爱,曾经多次向太子殷郊讨要。
但因为姬发乃是西伯侯之子,身份非同寻常,再加上西岐与殷商之间那颇为敏感的关系,殷郊也不敢随意放人,只是让商容去奏请父王,如果能够获得父王的同意,那么殷郊自然不会阻拦。
商容如何不清楚姬发身份的特殊性,他也不用去问大王,因为他知道大王不会轻易答应这件事。
后来还是纣王偶然得知了此事,便当即下令,让姬发每年都抽出三个月的时间来,去商容的府上听用...而商容在直言自己错怪了大王之后,自然也没有辜负大王的好意,将这三个月的时间用的满满当当。
姬发本人也是乐在其中,相对于在校场舞枪弄棒,姬发还是更喜欢当一个夫子,“教书育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