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武也开始犯难了,这一仗可真是难打啊。
在高句丽呆了这么长时间,他差不多也了解一些高句丽的防御制度了,反正他们那边的城池真的是非常的坚固,想要攻破的话是非常的困难了。
辛武冥思苦想了很久之后,抬头对楚轩说道:“咱们上次的法子恐怕是不能用了,但是逐一击破的话又要付出很多的代价,所以我们必须要想一个更好的法子出来对付他们。”
辛武说的没错,楚轩也开始想究竟还有什么好法子。
现在不是他们不愿意帮,而是帮助他的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,一时间让人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帮起。
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去对付高句丽,但是最后都是无果。
就是因为他们超级强大的防御系统把他们保护的非常的好。
原来的时候高句丽被攻打可是李世民亲自带兵上阵,即使这样高句丽还是撑了很久很久才被瓦解,那个时候李世民可以说是带了全部的大唐兵力去攻打高句丽。
平反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,抵抗别人的入侵都没有平反这么困难。
世界上最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就是人心了。
并且现在你还是别的国家的人,要来稳定他们国家的民心,人家凭什么相信你就能把自己国家安置好,你是谁?
你要是这个时候直接就对高句丽大打出手,还会受到别人道义上的谴责。
现在大家提倡的是和平,大家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战争,何况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。
这下子楚轩开始犯难了,自己这个忙究竟应该怎么帮呢?
直接和别的国家对立这事情自己做过,打别人入侵的事情自己也做过,可是你要自己派兵过去平反别的国家的战乱,这自己就不知道了,虽然说这件事是因为自己而起。
想到这里,楚轩坚定的点了点头,对,这件事情就是因为自己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,自己要对这件事情负责人。
虽说它解决起来确实是比较让人头疼,但是楚轩还是决定想一个万全的法子,他不想让大唐有太多的损失,不想用自己这边太多的人命来换取别的国家的安宁。
真的是很难办,这些坚固的堡垒自己究竟怎样才能攻克呢?
毫无疑问,历史上的攻城战很多都是血流成河,并且损失惨重,没办法,人家占领的是地形优势,你要是没有那几分手段,就只能靠大批的血肉之躯堆上去。
所以说,原来的很多战斗之中,只要是你先登上城墙,那么你立的就是一个极大的功劳,几次先登的功劳就足以让一个人从无名小兵变成千夫长。
想了一番之后,楚轩觉得还是得和唐太宗说说,这次的事情自己做不了主。
毕竟这事情关系到很多大唐士兵的性命。
并且自己若是想要帮助高句丽的话,肯定是要请求唐太宗很多援助的。
长安城太极殿内。
高句丽发生内乱的消息早就已经传遍了早朝,整个朝廷内这并非什么机密,却是一等一要事,毕竟高句丽导致了隋朝灭亡,所以文武百官对这个国家也不是很陌生,并且他们对于高句丽都很忌惮。
本来楚轩在高句丽拿下了驻兵权和经济权之后,众大臣都尝出了一口气,但最终还是低估了他们那里的人。
没想到他们的国王投诚之后,南部的头目却带头造反了。
这谁又能想得到呢?他们民族的反叛之心竟然如此严重。
这也不禁不让众大臣意识到,想要完全收复高句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,不是你仅仅说服高句丽的高层就可以了。
就算你和他们的国王谈和了,那他们的地方头目也有可能带头造反,若是你拉拢到了他们的那些地方头目,底下的大批百姓也有造反的可能性。
人家就是不服你,你能怎么样呢?
坐在众人之上的唐太宗深深叹了口气,看见朝廷中的大臣们纷纷议论着,他的眉头也不自觉紧皱起来。
本来以为楚轩做了多么大的一桩好事,现在扔到自己手中的竟然变成了一个烂摊子,有些郁闷。
但是确实是这段时间给大唐带来了很多益处。
现在一听说要平反他们国家的内乱,竟不知这个益处自己是想要还是不想要了。
唐太宗开口说道:“各位爱卿先安静一下,大家都知道楚轩那边出现了问题,你们有什么意见吗?”
众大臣现在还没能讨论出个所以然,也不敢瞎说话。
毕竟这是关系到国力的问题,而且关系到成千上万士兵性命的问题。
最后,长孙无忌站出来说道:“若是臣没有记错的话,原来就是隋炀帝攻打高句丽久攻不下,以至于国力发生了很大的损耗。”
“隋朝的全盛时期不亚于我们,隋炀帝也并非庸君,可见这高句丽确实是不好攻打。”
“现在楚侯爷在那边只放了五万的兵力,我觉得五万兵远远不够,即使能打退谢明,我们这边也必定损失惨重,到时候镇守高句丽也是个问题。”
这时又有大臣出来附和道:“臣觉得长孙大人说的有道理,哪怕我们现在已经国力强盛,但是若是打攻城战,还是会损失惨重。”
“当日能够把突厥打下来,是因为那边的城墙防御系统没有高句丽的坚固,所以说我们才能够取得胜利,并且还打过一次败仗,也不是全胜了。”
“现在高句丽的防御系统非常坚固,我们不可能迅速攻下。”
大家都纷纷点了点头,他们都是这么想的,高句丽绝对不是楚轩,单单派兵过去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。
这时唐太宗早就已经在心里做好了自己的决定。
大家议论完之后,他站起来说道:“朕的心意已决,现在命李靖为主将,程咬金为副将,各自率领七万精兵,朕要用全国之力帮助楚侯爷拿下高句丽南部。”
听到唐太宗这么说,大家都知道他已经下定了决心,于是拱手说道:“是陛下。”